第27集-供佛功德--宝手比丘缘
视频播放:
音频播放:
说明: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下载
各位菩萨:
阿弥陀佛!
今天我们要讲的《佛典故事》,要讲〈供佛的功德〉,讲“宝手比丘的因缘”。
这故事现在就要开始跟大家来说明: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,舍卫城中有一位长者,他拥有无数的财宝,也娶了望族的女人为妻子,常常表演各种娱乐来享用,就是请歌妓来这边表演。他的妻子怀胎十个月之后,生了一个儿子,相貌非常的俊秀庄严,五官端正世间少有,他的双手能够变出金钱来。这个是一个很奇妙的事,拿走他手中的金钱,他还会再出生来,这样不断地出生这些财富,取之不尽。
这个长者就请诸方的占相师来为儿子看相,占相师看了之后就问到说:“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,有什么样的一个瑞相呢?”他的父母就跟他回答:“他出生的时候,双手就有金钱变现出来,拿走了之后,他还会继续再出生,因为这样的缘故,所以就把他取名叫作宝手。”这个宝手他渐渐长大了之后,他的本性非常的贤良柔和,他不但有慈悲心又孝顺父母,又喜欢乐于布施来帮助人。如果有人向他乞讨,他伸出他的双手,就会有很多的金钱,能够即时地布施给这些乞讨的穷人。
有一次他带著亲友出城去游玩,一处一处地到处游玩,到了这个只园精舍,宝手看见了 佛具有三十二大人相、八十种随形好,身上散发出智慧与慈悲的光明,有如千百个太阳一样,光明普照一切众生。宝手他就心生欢喜,就向前顶礼佛足,然后双手合掌,祈求 佛及诸菩萨比丘,然后说道:“希望佛菩萨能够慈悲怜悯我,接受我的供养。”当时阿难尊者在 佛的旁边,看他很年轻,就向宝手说:“如果想要供养佛及比丘僧,需要有财宝才能够成办布施。”宝手听了阿难尊者的话,随即伸出双手,金钱就像雨一般的落下来,不一会儿就积成一堆。佛就命令阿难说:“你拿了这些金钱财物,去准备食物材料,来供养佛及比丘。”阿难遵照 佛的指示,立刻办理供养的饮食菜肴。供养完了之后,佛就为宝手说法开示,宝手听完了 佛的开示之后,心开意解,当下断了我见证了初果。
宝手回家之后,便向父母请求,准许他能够随 佛出家修行。由于父母非常疼爱宝手的缘故,所以又不愿意违背他的意愿,就随喜带著他去拜见 佛陀来出家。佛对宝手就说:“善来,比丘!”这个宝手就须发自然脱落,烦恼很快就断了,然后披上了僧衣,便成出家修行人。宝手比丘出家后,就非常的精进修行,很快就证得四果阿罗汉,具足三明六通及八种解脱的功德,成为诸天与世间人所敬仰解脱道的圣人。
当时阿难看到宝手比丘殊胜的果报,就向 佛禀报说:“这个宝手比丘在过去世是种了什么样的福德啊?所以今生得以出生在富贵的望族家里,双手还能够出生金钱,取之不尽,又能够得到佛在世出家,很快就成就阿罗汉果。这是什么缘故啊?”这时候 世尊就告诉阿难说:“我现在就告诉你们。在过去世,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贤劫中,过去有迦叶佛在波罗奈国示现成佛,教化圆满入大涅槃之后,那时候国王叫作迦翅,他就收取佛的舍利来建造四座宝塔,来供养佛的舍利,供奉佛的舍利。在那个时候有一位长者,见到佛塔正在竖立很长的一个木柱,他心生欢喜,于是就恭敬地取出一枚金钱,放在木柱的底下作为垫底,然后发愿之后就离开。因为这个功德,所以不堕三恶道,生于天上或者人间,享受各种快乐,而且一伸手就有金钱出现,乃至到了今天也是遇到佛,不但能够双手生出金钱,取之不尽;出家之后,马上就能够很快证得解脱道的阿罗汉。”比丘听了这个故事之后,都非常欢喜的信受奉行。
这个佛典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?就是说布施的功德,我们要好好来跟大家说明布施的功德。布施有三件事:一个就是心、一个是田、一个是物。也就是布施者,他是怎么样的心境;然后被布施的人,这个福田是怎么一个状况;然后布施的这个物,到底是哪一种类。这三种各有不一样的布施功德。我们来一一地详细的说明“功德”这两个字,“功”就是自受用,就是我们的心能够得到解脱,如果是这样,譬如说我们遇到需要帮忙的人,我们就很自然地,慈悲心发了去帮忙他,就是心胜。如果是为了名声,然后再去布施,这个心就不胜,心不清净,那这个心就不胜。这个“德”再解说一下,德就是他受用,一般所谓德被他人──德被他人这就属于田跟物。如果对方是需要我们帮忙的穷人,这个田虽然不胜,但是也是需要人帮忙。另外三界中以修道人而有这个田的功德受用。譬如 佛是三界至尊,当然功德就无量无边,这个部分就变成了田很胜,这个福田很胜。所以我们在这个故事里面,发现 佛往生之后,有人来建佛的舍利宝塔,本身这个宝塔它是物胜,因为能够让大家发起向道的心来修习佛法,所以虽然它不是法,但是还是与佛法相应的,所以这个物就变成很胜,佛当然是田胜,那布施宝塔又是物胜。然后因为宝手菩萨,他在布施的时候心生欢喜,他又起恭敬心,然后又愿意发愿,所以布施虽然是只有一个金钱作为这个柱子的垫底,但是他发心,这个心很胜,这个虔诚心的关系。
所以由此来建立,就是宝手菩萨过去世,他的发愿或者是说他的布施,完全具足了田胜,还有物胜跟心胜。一般来说,都说我们要三轮体空;三轮体空也是在说这三样东西,就是施者、被施者跟施的物品。这三轮体空一般来讲,是从哪里讲,是从我们的心来说,就是说我们不要执著这些布施的功德,我们的心才真的有解脱受用,解脱受用才是真的功德。所以功德跟福德,不一样的地方在这边,功德一般都在讲我们心的受用,就是能够断除三界系缚,包括断除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这个真的有功德。一般福德就是被布施的人,因为我们有跟他结善缘,所以下辈子他碰到我们,他自然而然他就会有一个回馈。这个回馈,每个众生中各个如来藏,本有的这个能力,衪能够执持这些业种。所以我们布施的人即使忘掉了、被布施的人即使忘掉了,但是如来藏里面,都有含藏这些种子,遇缘它就现行。所以有很多人这辈子,赚钱特别容易,因为他过去世广修布施,所以跟他结缘的众生多,这辈子就来帮他赚钱,甚至喜欢跟他买东西,他赚钱就很容易。过去世如果没有结这些善缘,这辈子要赚钱就很辛苦,或者赚来的钱也没办法存下来,这个都是因为所有的福德,都建立在众生的如来藏里面含藏。
所以布施,有关利他的,就是利益众生的,这叫作“善”。如果损害呢?那就是“恶”,损害众生的就是恶;与众生无关的,就是跟善、恶没有关系的,没有利益到他人的,跟有情善、恶无关的叫作“无记”。所以我们分善、恶与无记,是这样来说。所以一般人说行善,行善它的对象是什么呢?如果是有情,能够得到实际的利益,这个就是善事。如果跟有情善恶无关,譬如我们做面包,做的自己来吃来享用,这个就是跟其他众生无关,这个就是无记。那做得很好吃去供养众生,让他吃得很快乐,那当然这个就是善;如果里面把它添加毒淀粉,好吃,但是有后遗症,那这个就是恶。所以善恶是依于对众生的能够利益,或者是损害来说它是善跟恶。
这个观念要建立,学佛的人跟一般人的观念,要有不一样的地方,就是真正依 佛的教导来作这方面的区分。虽然我们说心要胜,所以不要执著这个田胜不胜,但是实际理上呢,田的胜还是有高下的。譬如说我们布施的时候,布施给畜生道,它百倍报;乃至布施给破戒的人、持戒的人甚至是外道修定的人,乃至修解脱道的人,或者修菩提道的人,这个完全都是不一样的福田。
三界以 佛为至尊,所以 佛的教法能够利益众生,能够出离三界,能够成就佛道利益众生,这个功德本来就无量无边。所以田就是,被我们布施的人,他修证的功德也不一样,这边的功德田也可以说是福德。所以心虽然不执著我们布施的对象,那是对心的解脱来说。但是实际义理,终究田有不一样的,所以又有功德田、有贫穷田、有报恩田。这个学佛人不能执于一端,要能够圆满的了解佛法,要从多方面的角度来探讨。所以布施的功德,各有不一样的果报在。
至于说解脱道的修证,一般来讲,都是从烦恼障这边来下手;如果能够有布施,那我们要修烦恼就容易,烦恼障要断除烦恼,烦恼障的最根本,就是以贪爱为根本。所以一般我们在说,佛法的思维都是六种根本烦恼: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不正见,这些整个都是从贪爱这边开始下手断除。包括十二因缘,也都是从断贪爱这边开始修,想要修禅定,也是要断欲界爱、欲界的贪爱,那你看修解脱道要出三界,都要断欲界爱、色界爱、无色界爱。所以整个修法──解脱道的修法,都是从断贪爱这边开始;所以一般在说烦恼,烦恼、烦恼障都是以贪爱为第一。如果能断贪爱,后面就容易了,因为贪不到才会起瞋,因为贪爱他就有愚痴;反过来说,因为愚痴他才会去贪爱,他因为不知道这种东西的虚妄,所以就执著,那个都是互为表里。
所以这些佛法的修持,有正知见之后,我们就能够一一了知,我们修学的内容,佛法是要能够融会贯通,就发现佛法都互为表里。因为众生有种种的不同的过去的业力,所以要随著他能够信受的,然后来讲解,所以 佛陀才不断地讲各种法门,佛法的修证一定要从整个三界的基本架构知道之后,然后能够如实地知道我们修行的方向。这些方向在前几次讲到八正道里面,都有讲到;其中八正道里面,就有一个标准,它到底要怎么修?这些八正道里面又把它归纳后,其实就是要断五戒里面这些容易违犯的恶,然后甚至能够修行变成十善,就是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这个都是修行的一个目标,就是我们一个方向,戒能够守好了,定就容易修,要不然心里贪这个、贪那个,挂心挂念都是挂念这个世间法,无非是财色名食睡,心怎么能够清净呢?
所谓心清净,就是不挂念、不贪爱这个世间。尤其是欲界人间这些财色名食睡,有的人上座一盘腿,心里挂念的,放心不下的一大堆,哪里能够没有妄想呢?那妄想一大堆,大乘佛法的殊胜,它当然是不断烦恼,而能够证菩提,那是很殊胜的一个修法。但是修法里面,它还是有一个我们能够观行的这个心,所以安住、观行的这个心,能够观察我们对五蕴十八界,贪爱的这些烦恼,这个心能够持续观察也是定啊!
我们慢慢能够了知贪的过患,自然而然这些烦恼就越来越少了。越来越少,当烦恼没了,我们哪会有那么多妄想,所以这个妄想,都是我们的习气攀缘五尘境界,无非就是这些五欲的财色名食睡,或者是说色声香味触法,都是这样来妄想。所以如果能够照 佛的教导,好好地现观我们周遭,尤其是我们人,人就是从五蕴十八界,这边来成就的,然后一一来好好地去思维现观,是不是真的是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其实就用无常来观察就可以了,发现我们的五蕴十八界,每一个都是无常。那既然是无常,我们为了五蕴十八界这个肉身,去造无边的业,那就不值得,那烦恼就容易断。所以慧能够帮助我们修定,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方式,希望菩萨各位能够受益,我们今天讲到这里。
阿弥陀佛!
希望各位福慧增长,能够早证菩提,能够慈悲心发起,救护众生!
阿弥陀佛!(侯正惠老师)
本文标签:供佛(23)
本文关键字:供佛,功德,宝手,比丘
- 上一篇:第28集-怀天地之仁惠泽众生
- 下一篇:第26集-兄戒行贞净不犯淫乱
推荐文章
阅读排行
最新收录
讲座文稿
- 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
- 活在当下,并非心性无见
- 佛藏经卷第一
- 佛藏经卷第二
- 佛藏经卷第三
- 佛藏经卷第四
-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
- 佛说解节经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一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二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
- 深密解脱经卷第四
- 深密解脱经卷第五
- 种子起现行,现行熏种子
- 解深密经卷第一
- 解深密经卷第二
- 解深密经卷第三
- 解深密经卷第四
- 解深密经卷第五
- 无明罗刹集
- 供佛是累积福德资粮最快速的方法
- 在家菩萨对待欲望的正确态度
- 供佛的细节
- 《心经》解读
- 《心经》所说的心是什么?
- 五戒的五施与五善
- 《心经》概说
- 三福净业之“深信因果”
- 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......
- 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讲什么?
- 佛陀49年为大家说法的内容
- 关于搭衣
- 戒法常有开缘及遮止
- 八关斋戒资料整理
- 三界六道与业及解脱果的关系
- 戒能遮除烦恼
- 戒有几种?
- 僧伽有几种?云何为坏僧?
- 持咒有用吗?
- 从凡夫到成佛的52个步骤
- 禅宗“开悟”究竟是怎么回事?
- 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,一大阿僧祇劫到底是
- 修学佛道“信”很重要!--三资粮之“信”资
- 菩萨转依如来藏的功德--平实导师法语
- 亲见自住弥陀
- 「一句佛号概括事理」的真正意涵
- 声闻、缘觉圣人和 佛的十八种差别
- 什么是佛
- 如来行一切行、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
-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:继承、婚姻或自己努力
- 正说无余涅槃
- 十信位修学的基础是什么?
- 《成佛之道》简介
- 仰望佛陀
- 菩萨---当满足信位,入初住位修学,快速增
- 修福报与学佛修道,到底有何关联?
- 佛陀49年为大家说法的内容
- 心解脱与慧解脱
- 引导学人快速开悟是破坏佛的正法——开悟须
- 菩萨为什么要去修证广大的福德?
- 《心经》到底在说什么?
- 定慧知见
- 定的正受
- “有情无情同圆种智”一语乃方便说法,非真
- 学佛最大的盲点就是想要了生脱死
- 什么是真正的法师
- 佛法中的智慧有几种
- 定力、定境、定相的差別
-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
- 大乘法中的善根
- 何谓“五浊”?
- 八种无福听闻佛法的众生
- 八解脱(九证法)
- 见惑与思惑
- 戒有几种?
-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,当须先求见道
- 证初果的观行
- “空”有两个含意
- 菩萨之四果
- 欝头蓝弗——以定为禅无法解脱生死
- 禅定与静虑之异同
- 何谓自利利他?
- 度众的善巧方便
- 真正的菩萨行
- 菩萨初果——须陀洹
- 菩萨二果——斯陀含
- 菩萨三果——阿那含
- 菩萨四果——阿罗汉
- 具足发起菩萨性的有情会显现出怎样的性相以
- 如何修证解脱道
- 菩萨种性何其尊贵
- 皈依后的正行
-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
- 持守菩萨戒的三个基本原则
- 如何修证四果
- 如何修证三果及初禅的发起
- 如何修证初果
- 菩萨种性的义涵?如何发起、乃至圆满菩萨种
- 如何修证声闻菩提
- 修苦圣谛断我见
- 禅宗“开悟”究竟是怎么回事?
- 在佛法上面的进步要依靠四个条件
- 你能管住自己吗?
- 烦恼的真正原因
- 何谓一心不乱?怎样如说修学入一行三昧?
- 佛法中是不是求财富就一定可以得到财富?
- 财产交税或分给子孙,算不算布施种福田
- 钱财交税或给子孙,算不算布施?
- 四宏誓愿就是自利利他!
- 三资粮之“愿”
- 定的正受
- 略说『功德』与『福德』之义涵
- 菩萨为什么要去修证广大的福德?
- 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乃至菩萨的悲心,都只是
- 定力、定境、定相的差別
- 五种有智慧的布施
- 释迦牟尼佛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---“疾得成
- “自觉觉他”时“得无违拒”,才是真正的无
- 如何修学真正的禅定?
- 菩萨修学忍辱的三项主要内容
- “知见立知”与“观行”的差异
- 妄想因何而生?使定力提升的关键是什么?
- 如来藏本来具足,世间第一位众生为什么有无
- 犯五逆罪可以成佛吗?是否罪性本空?
- 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?
- 密宗对四加行之误解
- 如何看待《西藏生死书》里面的内容?
- 声闻、缘觉为什么不能称为佛?
- 何谓天魔 阴魔 烦恼魔?
- 六字大明咒的真实意涵
-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
- 莲花在佛教表示什么?
- 十四种误会的学佛方向
-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
- 十回向位的修行
- 三贤位之十回向位
- 灵魂是不灭的吗?
- 佛教的五净肉或三净肉是什么?
- 《楞严经》中「情」、「想」什么是意思?
- 三贤位的修行,应当如何圆成进入初地的功德
- 目录 引言:缘起与五个题目
- 第一章 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第一节 永嘉大师
- 第一章 第二节《证道歌》与般若中观之关系
- 第一章 第三节 离念灵知是妄心
- 第二章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 第一节 现代“禅
- 第二章 第二节 天童宏智正觉禅师之默照禅
- 第二章 第三节 关于大慧宗杲与天童宏智间的
- 第三章 佛法必须具足三德 第一节 解脱道不
- 第三章 第二节 佛法只有二主要道.
- 第三章 第三节 具足三德方能成佛.
- 第四章 释印顺人间佛教与佛菩提道之差异 第
- 第四章 第二节 当今台湾佛教之人间佛教弘法
- 第四章 第三节 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与佛菩提
- 第四章 第四节 真正的人间佛教
- 第五章 人间佛教的正修行,必须注意之事项
- 现场即时问答
- 跋:藉无门慧开禅师语,与当代佛门四众共勉
- 第001集 共相怨害喻--陀罗尼
- 第002集 五百陀罗尼
- 第003集 菩萨妙陀罗尼
- 大慧宗杲禅师是径山中兴之主
- 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
- 如来有所说法耶?
- 大慧宗杲禅师略传
- 大慧与天童同一所证:如来藏
- 大慧禅师之心性
- 离念灵知之非
- 似即似,是则不是
- 天童正觉禅师所悟者其实不由默照而得
- 悟的六种表象
- 永嘉大师以亲证如来藏而言证道---永嘉大师
- 眼见佛性
- 言语道断、心行处灭的真心
- 禅宗历代传法偈
- 有证量的菩萨可以为人解说法与次法的内涵
- 禅宗公案是灭六见之法
- 藉无门慧开禅师语,与当代佛门四众共勉
- 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真义
- 默照禅古今之差异
- 破邪显正乃中国佛教宗门传统家风
- 念佛现世所得十大利益
- 何谓一心不乱?怎样如说修学入一行三昧?
- 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如何讲助念的法
- 无相拜佛心得
- 无相拜佛、念佛,真好!
- 【般若信箱】关于往生的系列问答
- 确保您的权益-捐赠器官应自我保护
- 通过无相念佛,具足静中思虑的能力!
- 浅谈无相忆佛拜佛之中的掉悔盖
- 行六事法,可以往生兜率陀天值遇弥勒
- 如何看待《西藏生死书》里面的内容?
- 修学念佛法门三资粮--信愿行
- 念佛就能往生,何需受五戒、修十善?
- 毁谤大乘不生极乐
- 勿入极乐边地胎生
- 三资粮之行:三福净业之“孝养父母、奉事师
- 三资粮之信、愿
- 三资粮之行:三福净业之“受持三归”
- 三资粮之行:三福净业之“具足众戒,不犯威
- 关于种福田
- 你帮家人所选的最好保险就是学佛
- 时间的故事
- 周利盘特依教奉行,成就阿罗汉果
- 鬼神干扰母子,诵念《正觉总持咒》安宅得救
-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
- 佛法中是不是求财富就一定可以得到财富?
- 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?
- 菩萨实现福报的方法
- 《心经》到底在说什么?
- 年轻人,二十四孝,你知道几孝?
-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容易陷入痛苦中出不来?
- 为什么我们跟越亲的人越没耐心?
- 我看到的对面那个人,其实是我自己
- 如何感召智慧福德之男或端正有相之女?
- 节约不贪,则可延寿;奢侈过求,受尽则终
- 不生不灭法是宇宙的起源
- 佛法实相与物理学一致吗?
- 制约与习气
- 娑婆世界人类起源
- 将来万一有复制人类,请问此复制人有无灵性